作业:企业管理题.。绝对高分!在附加200分+200分!!!!!!!!!!!!!!

西装定制店赚钱吗-高级西装定制店招工人吗

你好,回答如下:

1、肯德基公司简介

2、肯德基历史

3、 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

4、肯德基在中国成功战略分析

5、他山之石——肯德基的选址秘密

肯德基公司中文网站: 中文

1、肯德基公司简介

肯德基是世界著名的炸鸡快餐连锁企业,在全球拥有10000多家餐厅,到目前为止,肯德基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已经拥有1000余家餐厅。严

格统一的管理,清洁优雅的用餐环境,令肯德基在数以亿计的顾客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肯德基的到来不仅率先将现代的快餐概念引入中国

,使人们在传统的饮食中第一次感受到了从食品风味到就餐方式的根本不同,并给人们的服务观念带来了重大影响。肯德基(KFC)和著名的休

闲餐饮品牌必胜客(PIZZA HUT)、墨西哥口味餐厅TACO BELL以及A& W、Long John Silver’s(LJS)同属于全球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之一—

—百胜餐饮集团。

肯德基崇尚团队精神及每一位员工的热忱参与,并致力于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培训、福利保障和发展计划,使每位员工的潜力得到最充分的

发挥,正是这个原因,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伙伴慕名来到肯德基。

作为世界上最大和最成功的连锁快餐企业之一,肯德基成功的秘诀之一是:永远向充满朝气、勇于挑战自己的年轻人敞开大门,并注重对

员工的培训,鼓励员工和肯德基共同成长。我们欢迎您成为这个充满活力与理想的的一员。

2、肯德基历史

肯德基创始人--Sanders上校。1890年出生的上校一生充满着美国式成功的传奇,他年轻时做过各行各业的工作,包括铁路消防员、养路工

、保险商、轮胎销售及加油站主等等,最后在餐饮业上找到了事业的归宿。当他在肯德基州经营加油站时,为了增加收入,他自己制作各种小

吃,提供过路游客;生意由此缓慢而稳步的发展,而他烹饪美餐的名声也吸引了过往的游客,故肯德基州长于1935年封他为肯德基上校,以表

彰他对肯德基州餐饮的贡献。上校最著名的拿手好菜就是他精心研制出的炸鸡。这个一直受人欢迎的产品,是上校经历了十年的调配,才得到

了令人吮指回味的口感。当上校66岁之际,开着他的那 1946年的福特老车,载着他的十一种独特的配料和他的得力助手--压力锅,开始上路。

他到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及肯塔基州各地的餐厅,将炸鸡的配方及方法卖给有兴趣的餐厅。令人惊讶的是,在短短五年内,上校在美国及

加拿大巳有400家的连锁店。

百胜他创立肯德基的同时,他才是个66岁、月领105美圆的社会保险金的退休老人,而今天肯德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炸鸡连锁店。同时,上

校也受到电视台的关注,由于整日忙于料理,他只有找出唯一一套清洁的、-白色的棕榈装,这一打扮自此成为他独一无二的注册商标。从此以

后,人们便将这套西装与肯德基联想在一起;而他的这身白西装,满头白发,及山羊胡子也成为了全国性的象征。

3、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

肯德基于1987年进入具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古都北京,从而开始了他在这个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国家的发展史。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正式开业。以此为起点,肯德基开始摸索,学习中国社会和市场,逐步打

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1992年全国餐厅总数为10家;到1995年,发展到71家。1996年6月25日,肯德基中国第100家店在北京成立。这是

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肯德基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稳步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成长的是肯德基在中国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1999年根据全

球著名的AC尼尔森调研公司在中国30个城市16,677份问卷调查显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西式快餐--肯德基, 因其独有的美食和品质,被中国

消费者公认为“顾客最常惠顾的”品牌,并在中国名列前十个国际著名品牌的榜首。

随着公司管理经验的逐渐丰富,员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经营体系的日趋完善,肯德基在进入21世纪后大大加快了成长速度。2000年11 月肯

德基在中国连锁餐饮企业中第一个突破400家餐厅规模。2001年10月发展到500家,2002年2月达到600家,11个月以后的总数是800 家。至今肯

德基已在全中国200多个城市开设了1000多家餐厅,在中国餐饮业遥遥领先。不仅如此,中国肯德基还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经济业绩。肯德基的中

国总部中国百胜餐饮集团连续三年居全中国餐饮百强之首,2002年的营业额达到71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肯德基。

16年来,肯德基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和完整的管理体系。同时,中国肯德基也成长为中国餐饮业规模最大,收

益最好的第一品牌,为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肯德基不仅为全国提供了60000多个就业机会,而且是一所培养餐饮管理人才的大学。每一年我们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员工进行

多方面、各层次的严格科学培训,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餐饮企业出色的管理人才。

二、 肯德基的发展还带动了几百家国内原料供应商的发展。肯德基的国际品质管理体系帮助供应商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其中有

的已经成长为全国知名企业。

三、特许经营是中国近年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大家十分关注的领域。肯德基是最先在中国尝试餐饮特许经营的模式的国际公司之一。通过十

几年的摸索经验,培养了成功的范例。2003肯德基被全国连锁协会评为《全国十大最佳连锁品牌》。

作为中国社会的一分子,肯德基秉承“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积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们。其主要形式是赞助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事业

。据统计,十多年来肯德基直接和间接用于公益方面的捐款已达 6500 多万元人民币。2002年9月,肯德基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了

总额为3800万元的“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长期资助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目前曙光基金已经在全国24所大学实施,有近260名

大学生接受了资助。

4、肯德基在中国成功战略分析

一、 进入中国时机及选址的正确性

1986年9月下旬,肯德基家乡鸡公司开始考虑如何打入人口最多的中国市场,发掘这个巨大市场中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虽然前景乐观,但是

诸多难题也使肯德基的决策者们倍感头痛,犹豫不决。对这家世界最大的鸡肉餐馆公司来说,面前的中国市场是完全陌生的:肯德基的纯西方

风味是否能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开发中国市场,不但需要技术资源,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宝贵的管理资源。此外,从中国不能汇出大量的硬通

货利润,即使是中等水平的汇出也不大可能。最为关键的是,要打入中国市场就必须选择一个特定的投资地点。而这又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情况并不明朗时,KFC决定对中国市场进行更全面更彻底的调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第一家肯德基店址应当选在何处?这一决策将对今后的

盈利,对在中国其他地区的进一步开拓以及对投入管理资源时的决心等产生戏剧性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四个城市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

1、天津

优势:KFC已同天津市政府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另外天津是政府直接领导的三个直辖市之一。

弱点:首先,天津缺乏供应方便的谷物饲养的肉鸡;另一问题是西方旅游者一般不经常光顾该城市,最后最重要的是该城市不具备这项宏伟

计划所需的形象和影响力。

2、上海

优势:中国最大的市场,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1%,外贸出口占全国的17%,是直辖市之一;上海与西方的交历史悠

久;上海的明显优势是在这里容易获得合乎质量的充足的肉鸡供应。

弱点:它的噪音和污染却令旅游者感到沮丧,没有足够的外汇收入,

3、广州

优势:是经济特区,在批准外资项目、减免税收和鼓励技术开发方面被授予更多的自主权;西方商人经常光顾,同时也是旅游者从香港出

发作一日游的好地方。

弱点:离内地远

4、北京

优势: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外来人口数量众多,有潜在的顾客群体;北京还是中国的教育中心,是高等学府聚集地。所有这些因

素都造成人口大量涌入和人民智力启蒙,这对肯德基人民币销售部分是极为重要的;是旅游圣地,将会有一个稳定的外汇收入;如果从北京搞

起,无疑将更大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不言而喻地表明当权人的赞同态度。这将有助于今后往其他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弱点:选择北京可能比选择其他几处城市更具有冒险性。一个成功的惹人注目的买卖会增加政府干预的可能性。

KFC通过把降低风险的可能性与通过投资可能得到的潜在的收益加以比较,且考虑到当时在中国没有其他竞争者是进入的最佳时机于是,在平

衡了可能的风险和收益 ,决定定暂时把北京作为一个起点。把北京作为肯德基进入中国的首选城市为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西方文化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战略地制定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业,究竟为何肯德基能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呢?我们认为,是其在进入中国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

既符合组织文化又符合战略逻辑的战略。

首先是进入期时,主要的战略为引入西方式的全新的体系和餐饮理念。

1、以其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配送方式的全新连锁经营模式,并最终依靠其优质的产品、快捷亲切的服务、清洁卫生的餐饮环境确立

了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2、 一直坚持做到员工100%的本地化并不断投入资金人力进行多方面各层次的培训。从餐厅服务员、餐厅经理到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

,公司都按照其工作的性质要求, 安排科学严格的培训计划。为使管理层员工达到专业的快餐经营管理水准,肯德基还特别建立适用于餐厅管

理的专业训练基地——教育发展中心。

3、肯德基“以速度为本”的快餐业企业精神使其特别注重发挥团队精神,依靠其团队合作达到的高效率,从而保证了营业高峰期服务的正

确和迅速。使其形成了高效灵活、完善先进的管理激励机制其团队合作精神和出色的管理水平正是肯德基立足于市场的秘诀。

4、优质的服务,在肯德基,你得到的服务会比你原来希望得到的服务要多。肯德基的宗旨是顾客至上,正是这一宗旨使每一位来就餐的顾

客,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在成熟期,制定了中西方相结合的战略

1、肯德聘请了10多位国内的专家学者作为顾问,负责改良、开发适合中国人需求的快餐品种。肯德基一直以炸鸡、菜丝沙拉、土豆泥作为

当家品种,但是对于中国人饮食口味不断变化,品种过于单一对发展前景不利。老美为迎合中国人的口味相继推出了倍受中国人民欢迎的肯德

基“辣鸡翅”、“鸡腿堡”、“芙蓉鲜蔬汤”等品种,对肯德基这家一向注重传统和标准化的老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转变。

2、肯德基特别成立了中国健康食品咨询委员会,研究、开发适合新一代中国消费者品味的饮食新产品,以进一步做大市场。

据AC尼尔森公司调查结果显示,KFC(肯德基炸鸡)已成为中国人最喜爱的品牌。这次调查是在30个中国城市展开的,共发出调查问卷

16677份。可见,正是由于这种中西方结合的发展战略使得肯德基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老百姓的心中。

三、特许经营方式的建立

与其它地区的经营一样,特许经营对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的扩张中起了重要作用。

所谓特许经营是指由特许经营者向转让者付一定的转让费而获得的专利、商标、产品配方或其他任何有价值方法的使用权,转让者不控制

战略和生产决策,也不参与特许经营者的利润分配。肯德其所采用的经营手段正是这种特许经营的加盟的方式,肯德基提供品牌、管理和培训

以及集中统一的原料、服务体系,合作方利用统一的品牌、服务来经营,最后双方按照约定来分享商业利益。

因为中国当时尚未对外开放,肯德基在中国发展的政治风险较大,且中国的文化分隔较严重,所以特许经营成为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

选经营方式。特许经营的另一个好处是肯德基公司可以保证在投资很少的情况下确保得到稳定的收入,它会对现有的经营状况产生杠杆作用。

在那些能轻易避免特许商偏离肯德基公司经营规程的行为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正是由于制定了正确地进入中国的市场战略,肯德基公司从1986年从美国引入到中国以来,就呼啦啦地在中国遍地开花了。

他山之石——肯德基的选址秘密

5、KFC的跟进选址策略

肯德基对快餐店选址是非常重视的,选址决策一般是两级审批制,通过两个委员会的同意,一个是地方公司,另一个是总部。其选址成功

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是肯德基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通常肯德基选址按以下几步骤进行:

商圈的划分与选择

1)、划分商圈

肯德基计划进入某城市,就先通过有关部门或专业调查公司收集这个地区的资料。有些 资料是免费的,有些资料需要花钱去买。把资料买

齐了,就开始规划商圈。

商圈规划采取的是记分的方法,例如,这个地区有一个大型商场,商场营业额在1000 万元算一分,5000万元算5分,有一条公交线路加多

少分,有一条地铁线路加多少分。这些 分值标准是多年平均下来的一个较准确经验值。

通过打分把商圈分成好几大类,以北京为例,有市级商业型(西单、王府井等)、区级商 业型、定点(目标)消费型、还有社区型、社、

商务两用型、旅游型等等。

2)、选择商圈

即确定目前重点在哪个商圈开店,主要目标是哪些。在商圈选择的标准上,一方面要考 虑餐馆自身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要考虑商圈的稳

定度和成熟度。餐馆的市场定位不同,吸引的顾客群不一样,商圈的选择也就不同。

例如马兰拉面和肯德基的市场定位不同,顾客群不一样,是两个“相交”的圆,有人吃 肯德基也吃马兰拉面,有人可能从来不吃肯德基专

吃马兰拉面,也有反之。马兰拉面的选址 也当然与肯德基不同。

而肯德基与麦当劳市场定位相似,顾客群基本上重合,所以在商圈选择方面也是一样的。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同一条街的两边,一边是麦

当劳另一边是肯德基。

商圈的成熟度和稳定度也非常重要。比如规划局说某条路要开,在什么地方设立地址, 将来这里有可能成为成熟商圈,但肯德基一定要等

到商圈成熟稳定后才进入,例如说这家店 三年以后效益会多好,对现今没有帮助,这三年难道要亏损?肯德基投入一家店要花费好几百万,当

然不冒这种险,一定是比较稳健的原则,保证开一家成功一家。

聚客点的测算与选择

1)、要确定这个商圈内,最主要的聚客点在哪。

例如,北京西单是很成熟的商圈,但不可能西单任何位置都是聚客点,肯定有最主要的 聚集客人的位置。肯德基开店的原则是:努力争取

在最聚客的地方和其附近开店。

过去古语说“一步差三市”。开店地址差一步就有可能差三成的买卖。这跟人流动线(人流活动的线路)有关,可能有人走到这,该拐弯

,则这个地方就是客人到不了的地方,差不了一个小胡同,但生意差很多。这些在选址时都要考虑进去。

人流动线是怎么样的,在这个区域里,人从地铁出来后是往哪个方向走等等。这些都派人去掐表,去测量,有一套完整的数据之后才能据

此确定地址。

比如,在店门前人流量的测定,是在计划开店的地点掐表记录经过的人流,测算单位时 间内多少人经过该位置。除了该位置所在人行道上

的人流外,还要测马路中间的和马路对面 的人流量。马路中间的只算骑自行车的,开车的不算。是否算马路对面的人流量要看马路宽 度,路

较窄就算,路宽超过一定标准,一般就是隔离带,顾客就不可能再过来消费,就不算对面的人流量。

肯德基选址人员将采集来的人流数据输入专用的计算机软件,就可以测算出,在此地投 资额不能超过多少,超过多少这家店就不能开。

2)、选址时一定要考虑人流的主要动线会不会被竞争对手截住。

因为人们现在对品牌的忠诚度还没到说,我就吃肯德基看见麦当劳就烦,好像还没有这种情况。只要你在我跟前,我今儿挺累的,我干嘛

非再走那么一百米去吃别的,我先进你这儿了。除非这里边人特别多,找不着座了,我才往前挪挪。

但人流是有一个主要动线的,如果竞争对手的聚客点比肯德基选址更好的情况下那就有 影响。如果是两个一样,就无所谓。例如北京北太

平庄十字路口有一家肯德基店,如果往西一百米,竞争业者再开一家西式快餐店就不妥当了,因为主要客流是从东边过来的,再在那边开,大

量客流就被肯德基截住了,开店效益就不会好。

3)、聚客点选择影响商圈选择

聚客点的选择也影响到商圈的选择。因为一个商圈有没有主要聚客点是这个商圈成熟度 的重要标志。比如北京某新兴的居民小区,居民非

常多,人口素质也很高,但据调查显示,找不到该小区哪里是主要聚客点,这时就可能先不去开店,当什么时候这个社区成熟了或比较成熟了

,知道其中某个地方确实是主要聚客点才开。

为了规划好商圈,肯德基开发部门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以北京肯德基公司而言,其开发 部人员常年跑遍北京各个角落,对这个每年建筑和

道路变化极大,当地人都易迷路的地方了如指掌。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北京肯德基公司接到某顾客电话,建议肯德基在他所在地方设 点,开发

人员一听地址就能随口说出当地的商业环境特征,是否适合开店。在北京,肯德基 已经根据自己的调查划分出的商圈,成功开出了56家餐厅。

肯德基与麦当劳市场定位相似,顾客群基本上重合,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条街道一边是麦当劳,一边是KFC,这就是KFC采取的跟进策略。

因为麦当劳在迭择店址前已做过大量细致的市场调查,挨着它开店不仅可省去考察场地时间和精力,还可以节省许多选址成本。当然KFC除了跟

进策略外,它自己对店址的选择也很有优秀之处可以值得借鉴。

5、肯德基“不从零开始”特许经

肯德基以“特许经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全世界拓展业务,1993年开始尝试在中国开展特许经营,经过一段时间沉默之后,自2000年

起,肯德基在中国特许经营只采取"不从零开始"一种形式,"特许经营"是肯德基第一品牌策略成功的代表性策略,具有“中国特色”。

所谓"不从零开始"是指:肯德基将一家成熟的、正在盈利的餐厅转手给加盟者。加盟者不需进行自己选址、开店、招募与培训员工等大量

繁重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些都是现成的。"其中,选址往往是成功的关键,而肯德基已经帮你做好了。"

“这是现阶段肯德基在中国市场开展特许经营的一个最佳方式," 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知名品牌的百胜中国餐饮集团大中华区总裁

苏敬轼说,"将一家正在盈利的肯德基餐厅交给加盟者,加盟者的经营风险就大大降低,仅靠维持就能成功。”

肯德基所说的"现阶段中国市场"的含义是:一方面,部分中国企业正在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完善的管理系统,连锁经营正在迅速发展和

逐渐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零散性是一大特征。我国尚无一部根据区域商业特点而制订这类专项法规,只有一部试行的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条款简单,无法承担调节特许经营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合作、商业资产运作和商业资本扩张等问题的职能。

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德基的谨慎是有道理的。自1998年肯德基在中国市场公开加盟特许经营的申请条件以来,肯德基中国总部几乎每天都

收到数以百计的电话询问和要求加盟的信函,但肯德基对于加盟者的审核要求十分严格,加盟者除必须拥有100万美元或800万人民币作为加盟

及店面装修、设备引进等费用外,还必须具有经营餐饮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方面的背景和实际经验。考虑到大城市餐饮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目前肯德基可以进行转让的餐厅基本分布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小型城市。

自2000年8月起中国第一家"不从零开始"的肯德基加盟店在常州溧阳授权转交以来,2004年元月已有11家这样的餐厅被授权加盟。目前肯德

基在中国的1000家店中,95%的餐厅是直营,5%是加盟店。

资金方面:

首先,在一个特许经营店开始时须支付37600美金的特许经营初始费,这费用是一次性的,并将根据美国当年的物价指数做一些调整,同时,

每个加盟商在发展一家新店时,都要支付这个费用。

第二,每个餐厅的转让费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肯德基餐厅的营业面积从350到400平方米不等,这800万元是根据一些综合指数制定的购

买一家肯德基餐厅的参考价格,实际转让费用将视目标餐厅的销售及利润状况而定。加盟商支付这笔费用后,即可接手一家正在营运的肯德基

餐厅,包括餐厅内所有装饰装潢、设备设施,及经过培训的餐厅工作人员,且包括未来在营运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利润。但不包括房产租

赁费用。

第三,持续经营的费用包括占销售额6%的特许经营权使用费和占销售额5%的广告分摊费用。这些费率和费用是在现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

特许经营合同签定之后十年内保持不变。

地点:目前主要在国内中小城市,非农业人口大于15万小于40万,且每年人均消费大于人民币6000元的已经有肯德基餐厅开业的地区提供

一定的加盟机会。现在肯德基不允许使用自有店面开新店,只转让已经正在运营的肯德基餐厅。

时间:从开始申请到转店时间在6个月左右;加盟经营协议的首次期限至少为10年,未来的加盟商必须自愿地从事肯德基加盟经营10年以上,最

好是20年。

培训:培训是加入肯德基时必备的内容,成功的候选人在经营餐厅前将被要求参加一个内容广泛的为期12周的培训项目,12周的餐厅培训

使加盟者有效掌握经营一家成功餐厅需要了解的值班管理,领导餐厅等课程,还包括如汉堡工作站、薯条工作站等各个工作站的学习。加盟商

接手餐厅后,还要安排为期5--6个月的餐厅管理实习。在培训过程中,未来的特许经营商将承担自己的费用(交通费用、生活费用)。

可以看出,在特许经营的严格规定背后,是肯德基总部和加盟店共同的利益关系。肯德基的成功取决于各加盟商的成功。特许经营授权人

必须给予受许人以足够的支持,只有当每个受许人赢利了,整个特许经营系统才能变得更加强大。这些培训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候选人的工作能

力,为肯德基培养了合适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使候选人认同肯德基企业文化,具有浓厚的服务理念,从而实现肯德基总部和加盟店的共同成

长。

政治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案例的特殊性

---名称的合法性:中产阶级这个名称在中国无论是官方和学术研究主流均未获得承认。目前普遍所采用的是框定在经济范畴的模糊名称‘中等收入阶层’。主要原因应与政治性质有关,在马克思的理论范畴中,阶级与政治是密切相连的。中产阶级在英文中也称为资产阶级,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的政治纲领颇有冲突。而不少学术界人士则认为,中产阶层在中国时间很短、数量有限,远不能称之为阶级。所以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在中国更多的变成学者争议、媒体炒作和国外学者研究概念。

---消费文化、尤其是阶层的消费文化在中国是否已形成。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照大多数学者们的看法,消费文化是伴随着消费社会而出现、后现代社会或文化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而中国目前仍处于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过程,某些区域甚至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前现代化阶段。是否开始出现消费社会倾向,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倾向是否浮现?不少学者对此仍持否定态度。此时提出并研究中产阶级消费文化似乎为时过早。

---中国正处在社会分层的活跃期,中产阶级经济成本低廉(国际水平的横向比较),消费文化的构成与边界还相当模糊。这既显示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或许如同其经济发展奇迹,呈现超常规的特征(基本背景是政治与政策上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扼杀局面。若中国的领导层能够向亚洲其他新兴国家那样,对中产阶级采取扶持倾斜政策,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发展会出现更快的格局。从中共16大以来,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倾斜的趋势开始逐步显现)。也意味着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的阶层特征尚不明朗,这更增加了阶层群体文化的研究难度。

笔者在此将中国的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特定的阶层提出来,并非想赶文字的时髦;而将焦点聚集在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上,也不是主观臆想的方式。而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基本预设。

两个基本预设

---中国社会将会沿着三级社会的路向发展,中产阶级在中国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并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影响力量。

---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新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主体。

一、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1、萌芽期(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

产生背景:

普遍的看法中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虽然这个观点仍存在争议。但社会的中间阶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能称之为阶级,的确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而出现。顺着历史的主线探索,中产阶级在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晚期,伴随资本主义在晚清封建社会的萌芽、外国势力与新文化思想的引入、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变,即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而浮现。以下三方面因素对中国早期中产阶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是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和1898年的戊戌维新。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缓慢走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化社会。从地主阶级洋务派中脱离出来一部分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到19世纪末,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维新思想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满清政府在面临一系列内外压力下,因光绪皇帝的支持,由、谭治酮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外国势力进入与新文化思潮的形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门户,西方经济、文化、宗教势力进入,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外资雇员。1845年,外国在华的第一家修造船舶的工厂——广州柯拜船坞成立;同年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在广州设立分行;到20世纪30年代,外国资本控制的企业,占有中国生铁产量的95%,机械采煤、发电、棉布、卷烟均在50%以上;而金融业外国银行的总资本,包括总行在国外与设在中国境内的,则相当于中国银行总资本的3.3倍。

在外国经济势力入侵的同时,文化、宗教入侵也在进行。一部分外国哲学、文化、科学技术作品也陆续被翻译引进到中国,并慢慢地从学术圈向社会扩散。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新文化思潮的形成有很大的启蒙作用,并催生20世纪初的五与。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出现教授、编辑、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律师等新兴职业。

三是工业化的萌芽与新兴产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被培育。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设、内河轮运的扩大、铁路的兴建、新式工业的兴起以及出口贸易的增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全国新式工厂已达3100余家,产值占整个手工业的25%,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重10%左右。同时,伴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扩大,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的加强、农民两极分化的加剧和富农经济的增长。20世纪,全国富农户数约占全国总农户的6%。

早期中国中产阶级的基本构成◎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杂业主、富农(农村)

1949年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官僚资产阶级---大地主◎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无业者与游民

早期中产阶级的消费举止与消费文化

人们对‘文化’、‘消费文化’的理解一直存在许多分歧。在这里,笔者选择了一种能在许多学者研究论述中发现的看法。消费文化是引导和约束消费者消费行为与偏好的文化规范。人们的消费举止主要受他们的文化影响。它通过人们的消费行为体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二是社会群体关系。第一种含义中,消费作为一种个人的需求和选择,直接体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第二种含义则意味着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它已成为身份辩析和社会群体认同的方式。有关这些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在消费与文化研究学者们的论述中发现。

“文化举止研究学者们颇为一致的看法是,文化创造行为举止的规范,因此,在文化与消费举止方面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实联系。(汉姆特.斯威特;迪安娜.祖拉第;1998,第6-7页)

“文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物质状况,是我们所穿、所听、所看、所吃,文化就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魏立思;1977,第184-85页)。

“消费文化指出商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消费文化诚如它一贯的承诺,能更明显地养成人们的个性与他人的差异”(费瑟斯通;1991,第87页)。

“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与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我们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鲍得里亚;1998,序言)。

道格拉斯和伊斯伍德认为,任何对物品的选择本身,都是文化的结果,也就造就了文化。人们透过消费与其他消费者沟通,而这些文化消费的行为累积起来就构成了文化的创制。这个系统根本的基础与意义来源,以及消费文化所要真正传达的,乃是一个潜藏的认知秩序(1996,第52-68页)。

对布迪厄来说,在商品文化中的品位是一种阶级标志。(费瑟斯通;1991:第88页);布迪厄的研究指出‘文化消费同时还生产、维系与再生产了社会的区分和差异’(史都瑞;2001,第59页)。

不少学者认为,消费文化是伴随消费社会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当鲍得里亚创建性地提出消费社会的概念,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消费文化亦引起人们的热情关注。“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费瑟斯通,1991,第113页)

在此笔者想提出争议的是,消费文化‘指出商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使‘商品作为一种中心元素去解释我们的社会’(费瑟斯通: 1991,第1998页),重构人们的消费行为准则,大规模的商品消费是其必要的基础。但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作为引导与约束消费行为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取向,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它应该是自从有了商品交易行为和社会群体以后便开始逐步形成,如同商业文化一样。由此,中国早期中产阶级亦有其消费文化的萌芽。

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文化发展与消费模式看,两大因素对其消费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从文化的根基看,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很大程度上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弹性、中庸、重视人际关系与礼仪、信誉、义气与信任关系高于契约,尊重历史沿革规则等是儒家商业文化的特征。

二是从形成的环境看,中国长期以来是处在短缺经济状态下,节俭实用的思想与勤俭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消费需要与欲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其中当然也与世界所有国家一样,存在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模式,但毕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构成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叶,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仍是当时主要的经济特征。从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看,传统的节俭实用、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消费模式仍为主流。但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的中上阶层出现。

如留声机、自鸣钟、**、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商业与娱乐方式的变化;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从时间、空间、感官、概念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院、歌舞厅、咖啡厅等消费场所开始在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沿海城市出现,有一定经济能力又追求新鲜感的人开始通过这些与传统中国消费模式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生活品位。如民国时期,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中上阶层建造的深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花园别墅;一批面向知识人群的报刊杂志书籍的流行;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喝咖啡、品尝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并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30年代的日历上所出现的身着传统旗袍玩高尔夫的时髦女性(Karl.Genth;1966)。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形成一定的消费水平和规模,文化消费、休闲消费方式在当时社会中上层开始流行。

在中国中产阶级萌生的早期阶段,中产阶层的数量有限,严格意义上尚不能称之为阶级,或者称中产阶层更为准确些。这一阶层的消费方式与文化尚在培育形成阶段,处于传统的中国消费文化为主体,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刚刚侵入并缓慢互相作用的过程。是中国首先接触和接受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阶层,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这一阶层产生反‘传统’的倾向,乐意采纳现代和西方消费方式以显示‘新潮’,迎合中国当时的变革背景。严格意义上分析早期中产阶级还未形成阶层文化特征,但在城市、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这一阶层的文化开始形成一定的影响。

然而,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化,1949年以后,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中产阶级与其消费文化很快夭折。

2、去阶层化(Destratification)的消亡期(1949—1978)

1949-1978是一个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去阶层化”阶段,在这一段时期,中国的阶级分隔在财产、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含义上是比较模糊的,在政治含义上则相当清晰,明显的区分为无产阶级与(已被打倒的)资产阶级。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在这一段时期中国是处于一种无阶级社会状态,许多学者将其称为‘去阶层化’阶段。

阶级在新中国的消亡

中国***的基本纲领是消灭剥削与压迫,建立一个平等的无阶级社会。因此,***取得中国大陆的领导权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运动与措施来实现建立一个平等的无阶级社会的目标,使得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等作为一个阶级均已不复存在,当时的中国社会阶层的基本结构是:工人、农民、干部(包括知识分子)与军人。

中国当时的社会结构状况

社会经济制度取向是计划经济,政府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给者。生活必需品通过政府发放票证实行定量配给,整个社会基本是处于一种商品供给不足的短缺经济状态。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形式取向是国有(公有)和集体所有制,私有经济基本不复存在。

从社会制度结构看,中国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制度,这一制度通过职业与单位、农村与城市的不同分野地界定了社会成员身份。由于户籍、单位制度的限制,社会处于低流动的高封闭状态,社会成员身份的改变亦相当困难。主要的变更渠道是参军(并在一定年限后取得了干部身份)、招工和进入大学(当时的大学基本属于精英教育,能够进入的人十分有限)。

社会分层与中间阶层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状况,从阶级等级的角度看,主要的界定是人们的政治身份,两大分野:无产阶级(包括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作为联盟的农民和其他身份的社会阶层);资产阶级(被打倒的地主、资本家、军阀等,统称:地、富、反、坏、右),但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亡。

从财产与收入结构看,中国当时的收入差异较小,私有财产被排弃,除薪水外,基本没有其他来源,大多数人处于‘平均人’的消费状态(卢汉龙;2000,10),因此经济分层差异不大。

综合因素看当时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位于上层的是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按照***当时的划分标准,是行政级别在13级以上,等最高层***是3级)。这一阶层基本属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权阶层,能够享有较好的住房、电话、交通工具、医疗保健、疗养、公务旅游等消费生活服务。但自主消费能力和消费的空间很小。

中间阶层的构成主要是党政军中层领导干部(行政级别14-22级);知识分子;企业***;高级技工等。中间阶层的工资月收入大约是在56元—180元之间。

下层阶层的构成主要是普通工人;农民、不同行业的低层职员等,是中国社会占比重最大的主要阶层。

而位于社会底层是剥削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敌人,称为地、富、反、坏、右的坏分子组合;无业游民等。

当时中国的消费状态与消费分层

整个中国社会收入的相对微薄导致绝大多数人(包括中层和一部分子女多、家庭负担重的上层)消费支出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一种维持生存需要的基本消费模式。社会收入的平均化也导致整个社会消费平均化,卢汉龙的研究中曾指出的‘大众化’的消费模式与消费平均主义:绝大多数居民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平时一样挤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上班,周日一样的呆在家里洗衣服或走亲戚。(2000,第13页)

供给严重不足的短缺经济导致市场选择的缺乏、消费空间的狭窄与单调。公共娱乐匮缺,旅游、住宅电话、私人汽车都是与职务相联系的高级奢侈消费,**院、公园和简陋的饭店是人们主要的休闲场所。即使是当时社会的相对富裕阶层(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等)能够消费的产品十分有限。

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作为家庭主要大件耐用消费品显示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分层,按照当时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看,购买一个‘大件’需要全家好几年的积蓄。因此能够首先拥有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往往是收入或社会地位在中等以上的‘阶层’。而住房、电话、汽车等‘奢侈’消费品的拥有也是当时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志。然而,这一类的‘奢侈’消费产品基本都未进入消费市场,作为国家分配与控制品主要与这类消费者的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直接联系起来。

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中产阶级,社会中间阶层主要是政治地位与职业和行政职别的分类群体。在消费欲望与需求受到很大约束的短缺经济状态下,社会的中间阶层除了生活消费稍微宽余以外,其消费行为与品位与大众并无区别,基本上也没有形成特别的消费观念。用社会学家提出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与文化资本通过消费行为实现积累并取得社会地位提升的观点看(布迪厄等),能与消费行为有所联系的只是政治资本和一定限度的社会资本,经济、文化资本与消费行为的联系相当微弱。

重新成长期(1978-现在)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中产阶级得以在中国重新成长并迅速发展。从回顾的角度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目标:一是逐步接纳采用市场经济制度,并逐步接纳财产的私有化;二是使中国经济逐步纳入全球化的轨道。这一政策取向使原有的国家垄断与配置资源的制度发生变化,多元的资源配置体系导致资产拥有者发生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形成,直接促进了中产阶级的培育。在政策、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迁,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消费广度与自由度急剧扩大。正如戴慧思等所言,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消费革命(2003,第7页)。伴随着市场化与消费的迅速膨胀,消费社会的特征在中国逐步显现,在社会的大变动中,新的消费文化在中国社会也正经历一个重构的过程。

二、从‘新富阶层’到中产阶级—阶层与消费文化的新变迁

从1978年到现在,26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结构处于大的动荡和调整阶段,社会阶层迅速分化,作为社会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被培育并日益壮大。依笔者所见,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年至1992年旧中间阶层/新富阶层(这一阶段衍生的中间阶层是否能称为中产阶级仍存在很大的争议。若从社会学分层角度,即经济、教育、文化综合因素考虑,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不能列入中产阶级框架。但若从经济学分层意义看,即收入与消费角度考量,他们又是现代中国最早进入中间阶层的群体)。二是1993年以来至今形成的新中间阶层,是比较符合中产阶级基本定义的社会群体。这样的划分,一方面切合本文的特点,从历史的主线探索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的发展轨迹,构成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的纵向沿革体系;另一方面,新富阶层作为现代中国中产阶级形成阶段的特殊产物,是不应该被忽略或全面否定的群体。

1、‘新富阶层’被培育(1978-1992)

产生背景:

1978年开始中央政府政策逐步转变,尤其是所有制的改革,使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在消亡了近30年后再度复苏。从政策变动轨迹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解禁农村工商业;1979年2月,批转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1982年,个体经济首次进入宪法;1988年,私营经济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宪法。政策的变动直接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由于当时个体户的名称并不好听,所以能在国营、集体单位发展的人不会选择这一行业。大批返城知青,城市闲散人员、包括一些劳动教养、刑满释放人员等未能在国有、集体企业谋到职位的人员和在原有在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离退职人员、乡镇农民等构成了个体、私营主流。

同时,***调整了收入分配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以此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观点在当时深刻触动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中国,税收、行业经营与管理都存在很多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经营制度弹性、最早实现资源与市场相结合的人从税收和其他政策中享受了不少好处,甚至是政策间隙与漏洞,迅速实现了资本的积累成为新富阶层。从1978年到1992年,处于经济发展上升阶段的中国衍生了大量的新富阶层。

新富阶层的构成:

◎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主、◎拥有一定权利的干部◎部分国有(集体)企业老总◎某些特殊行业的职员、经纪人、各类明星◎靠非正当生意起家的‘暴发户’

特征:

细分中国‘新富’阶层,基本分属三大类型:

一是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主。是‘新富’阶层所占比重最大的群体。这部分人在原来的社会结构中大多处于底层,属于社会外缘与边缘层的体力劳动者群体(体力经济精英)。他们因最早与市场相结合,从而在市场体系下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这部分人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这一类型的新富,其财富的积累有两种状况:一种是靠勤奋、节俭起家,并较好的把握政策与市场的机遇,由小至大逐步实现财富积累。如被福布斯列为中国首富的刘氏兄弟就是靠养鸡起家。另一种是依赖法律与政策的不完善,在法律盲点或不合法的渠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实现财富敛聚。

二是有一定权利的干部和国有(集体)企业领导,某些特殊行业的职员,各类经纪人、各类明星。大约应占‘新富’阶层比重的20%--25%左右。这部分人的财富积累比较复杂。1993年以前,中国干部(包括国有、集体企业老总们)的薪水差距还是很小。按照正常的收入看,他们的消费水平只能略高于比一般民众,但远够不上新富阶层(当时社会对新富的评价标准是80年代前、中期的万元户,末期的10万元户;90年代上半期的百万元户)。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中央政府尝试了多种资源控制模式,这样分权—控权的不断转换使握有一定实权的政府官员与企业***,某些特殊管理部门的职员,如工商、财政、税务、海关可以实现权力、资源与钱财的交换,透过‘寻租行为’聚敛财富。同样,一些身在短缺资源行业的职员也能利用其行业的‘强式地位’实现资源与金钱的交换,迅速暴富。

三是靠非正当生意起家的‘暴发户’。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是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至创建以来一直未采用过市场模式(延安时代直到解放初期的供给制;统一政权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制度构建、管理、法律与税收制度的均处于薄弱混乱状态。这就使得许多人可以钻政策与法律的漏洞,通过走私、、毒品交易、盗版、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获取高额非正当利润。这种现象至今也还存在,在高额利润诱惑下,总有人不惜代价的冒险,只是今天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并在逐步完善制度构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暴富的机会已不那么容易。

早期的新富阶层大都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属于文化资本贫乏的群体。由于自身与社会的多种综合因素,他们的财富来源与社会地位基本不被社会认可,用韦伯的‘收入、权利、声望’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来考量,新富阶层的财富、权利与声望处于脱节状态。中国的民众与学者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新富’阶层不能称为中产阶级,认为这些人的财富根基大多不是来源于正当渠道,可能会因为制度与法律的完善而失去中产的地位与财富。新富阶层的后两类可以说是属于这种状况。而第一类群体则与19世纪西方国家由小店主、小商人、小企业主为主体构成旧中产阶级的情况比较类似。只是中国20多年的迅速发展将多种社会发展形态与阶段集中和浓缩在这一特定的发展时期,制度构建又远跟不上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从而使得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合法与灰色特征更加明显。

因此,人们的这种心理一部分是基于新富阶层中某些群体的财富积累过程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数千年的财富积累大都是在特权与奸诈的基础上形成,加上财富平均化时期对‘富’的不断打压。使人们对富裕的方式普遍有一种定势的认同有关。

2.中产阶级的形成(1993年以后)

1993年以来,是中国中产阶级真正形成与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发展与***的政策密切关联,并只能在市场经济的制度下成长。而中国***14大所确立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是中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说客观上为中产阶级在中国的成长扫除了障碍。

产生背景

1989-1991年,在政治环境、政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低谷。

1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主张。同年10月,***第14次代表大会全面确立市场经济框架,并将中国所有制形式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单一形式修订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形式。私有产权在政治上得到认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第二轮高潮。

1993年以后,中国加大了引进外资企业、技术的力度,大批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使得就业群体中在外资企业服务的‘白领’职员迅速递增。

在政策的鼓励下,大批拥有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高学历者纷纷下海经商,同时大批国有、集体企业在拍卖、租赁过程中转变为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构成不再是社会边缘群体,群体形象与素质不断改善。全国的私营企业主总人数从1989年的21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395万人。

中央政府数次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机构人员(包括研究院与高校)的工资收入,使这一阶层有条件跨入中等收入阶层。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服务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消费服务不断改善,新兴行业与新职业人规模不断扩大。

构成与特征

细分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基本分属五大类型:

一是白领阶层。包括经理;外资企业白领雇员;国有和其他形式企业的中下层管理人员;特殊垄断行业(金融保险、电信等)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和雇员。

二是中、小规模企业的商业精英阶层(企业家)。是经济资本相对雄厚的群体。包括中、小型私营企业主;国有、合资等企业的承包经营者。

三是一定层次的政府官员(政治精英),?/ca>

女人一事无成,可以做什么?该做老板还是打工?

打工不如做老板?

打工还是当老板这是一个问题

摆脱“屈辱”就得当老板

我一定要当老板,因为不想在仰人鼻息的环境中工作。

想当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何等的气派,走上社会才发现,“激扬文字”的豪情原来等同于夜郎国王的一通大话,“夹着尾巴做人”是一位前辈对我的教导。

毕业后的第一个单位是国家机关,心直口快的我差点儿给窒息而。领导整天黑着个脸,惟恐脸上的肌肉稍一放松便失去了做领导的尊严。同事间更是如履薄冰,说话更是前有余地,后留退路,惟恐一个不小心给人抓了小辫子去领导前缴功请赏。见了领导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满脸巴结的笑,一句句阿谀奉承的话,人人都成了我的“偶像”(新新人类对“呕吐的对象”之简称)。我不能为了一个也许不是并且不知在何处的“顶子”而把自己降成奴才,于是与之BYE-BYE。

第二个单位是家公司,薪水倒也可观,但所在部门的性别构成十分奇特,包括头儿在内只有三位男性,其余所有人员全是“半边天”,头儿对人一律地谈笑风生,什么都是好好好,少有难听话。于是心中便颇为安慰:总算遇上个好领导!于是便埋头干活,等抬起头来才发现,所有的表扬、加薪都是几位“窈窕淑女”的,“雨露”全落在几朵全身心围着头儿转的“向日葵”上,根本不会轮到自己这个“丑小鸭”身上,在“向日葵”的谈笑声中,头儿脸上的皱纹便成了一朵盛开的老菊花。怎么看这情形都觉得别扭,心知自己又闯进了胡同,于是再次安静地走开。

两条路皆不通,于是我下定决心:自己当老板!第一,我不用当“奴才”,第二,我不会委屈自己的眼睛。现在我的公司虽然只有一个人,老板是我,员工也是我,豪气冲天的我又开始神采奕奕,尽管知道前面的路很难走。

点评:追求自由,摆脱压迫,是人的天性。这些可贵的棱角在刚刚放入社会这个搅拌机中时,还有东冲西撞的反抗,但时间久了,不知道会不会也磨得溜光圆滑?

千古侠客“桃园”梦

金庸的小说里,无论是“侠之大者”的萧峰,还是笑傲江湖的令狐冲,最终的梦想都是和自己心爱的人归隐桃园,而不是在江湖上打打杀杀一辈子去赢得“英雄簿姓名”。现代社会,家庭、事业,太多太多的责任,压得人喘不过起来,有谁还愿意为了一些所谓的“出人头地” 去奋力拼杀呢?我倒是觉得打工比做boss强。

一个有着出众能力的高级打工仔,远比那些管着整个公司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老板强,既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不用承担风险,还可以少接触商海里的那些令人精疲力竭的尔虞我诈。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们要“诗意地栖居”,做个自由自在的打工者,不必一味强迫自己去应付总也应付不完的应酬。套用一句经济学的话说:做一个老板的机会成本太大,还是一个轻松健康的自己更重要。

再者,在一个地方工作不顺心了,跟上司闹别扭了,可以随时炒老板鱿鱼,“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如果你是老板,你能吗?

当然,打工具有不稳定性,收入也不如做老板的,但只要有“才”,天下之大还怕没有容身之地?收入是次要的,开开心心地生活才更重要。

点评:要说摆脱压迫,是不是脱掉西装,换上便装也是一种解脱?笑傲江湖的往往不是 “南帝”,而是“北丐”。

起来,为做老板而奋斗!

打工,是我们“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得已之下应不为”。

恕我妄言,“不想当老板的打工者不会是好打工者”。工作结束,思绪空空,心无定所的无所适从,这样机械索然的生活只能让我们怀疑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端。今朝有酒今朝醉,自然“混”字出口不会令人瞠目,但也不会令己恬然。

每年如潮涌的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只要能博得老板点头,兴趣可改,专业可丢。可叹学有所长,而被迫示人所短,一切从头开始。当然,适时而变本是生存之道,可叹的是又有多少如此这般的打工者屡试屡变,终究精力殆尽而一事无成。“变”字成为职业生涯的终结者,落得百变而不知归属。如果这些高素质的人同样给自己烙上一块“打工”的永久标记,而又从事着非己所长的工作,这无异是对生命的滑之大稽。

所谓“知足常乐”,不幸的是“人比人,气人”。若真知足,气又从何而来?而此时以知足来宽慰自己而裹足不前,岂不是掩耳盗铃,贻笑大方?积极做老板与甘愿打工并不存在任何地位上的悬殊。不要为了打工而打工,更不要因为打工而甘于打工,而是为了不再打工而打工。

当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会当将军,更不会所有的打工者都会去做老板,我们追求的不是形式,无论打工也好,做老板也罢,都需要不断超越。如果亲手将自己钉在十字架上,那我们终究将生活在自己加锁的牢笼里,再亲手把钥匙交给别人。

打工,我们是在为将来做老板积累经验。

那么,每一个正在打工和即将打工的朋友,“加油啊,为做老板,时刻准备着!”

点评:这是为做老板而发出的最响亮的呐喊,其实不管老板做不做得成,起码这是一种昂扬的生存状态。

打工的日子更舒心

我从没当过老板,所以不知道当老板是怎么一个滋润,我只知道我现在的生活很惬意。做一个打工仔,少些经营场上虚伪的应酬,早8晚5的工作,让我的生活非常的有规律,我有充分的时间去整理自己,陪伴我的家人,她们才是生活中最不能缺少的东西,至于什么老板、钱财、名誉,这些都是“生不带来、不带去”的东西。

一家人在祥和、安宁、幸福中生活,何苦为那些钱财、权利搞得自己天天在情绪中生活,影响自己的寿命。百岁的老寿星没有几个是当老板出身的。

人们对老板的热衷,归根到底是相中老板手中的钞票,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特权与享受。可是,钞票、特权、享受这些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人都在社会的大循环中生活,高有高的好处,低也有低的稳当。大老板可以随便裁人、雇人,但他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的时候更多。我们很羡慕那些日掷千金的老板,可真到了那个层次,由于更多的物质利益的关系,你的烦恼可能比他们更多、更棘手。

我不想当老板,做一个打工仔,过着正常又平凡的生活,这就是我的幸福所在。

点评:网络公司大幅裁员,白领纷纷“减肥”,的确影响了中国人的“老板情结”。

“我情愿一辈子打工!”许多人这么宣言,开公司当老板太累太操心,有一份工作干着,以自己认为幸福的方式活着就行了。你这样想吗?

当家作主唯有老板

作为受雇于人的打工仔,摸爬滚打的拼搏过程使我体会到的多是打工的艰辛与无奈。因为没有了主宰自己的自由,总是痛苦多于快乐,迷茫多于理性,无奈多于精彩。因为困难种种,或者因为我还无法体会到做老板的压力,所以总固执地希望:当老板,很多的不如意都会得以解决,很多的愿望也会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我的理由有三。

求职的经历让我体会到在今天这个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上,面对着被挑来捡去的命运,打工者却仍要抱有无限的谦逊。如果做老板,就可以远离这个麻烦的开始,以一份轻松的心态选拔良将,此原因一。

而好不容易拥有了一份工作后,等待着我的常常是更多的无奈。青春的无畏被打磨成了小心谨慎;原有的无限畅想尽归于希望的肥皂泡;就是值得称赞的至诚谏言也最好得选个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即便如此,也还是不如做个稳重寡言的人来得舒服。如果做老板,大可不必理会这么多,甚至可以说其欲说,为所欲为,少了心理上的负担与行动上的顾忌,此原因二。

有了精神上的自由还并不是全部,我们仍然需要获得物质上的自由。打工的人日夜劳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目标,然而只有大河的水满了,小河才得见涓涓细流。而做老板,可以获得快速显见的经济效益,此原因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相信只有老板梦实现了,一切才会好起来。

点评: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使此君深感打工之苦,做老板的决心也可见一斑,只是,“吃得苦中苦”,真的能成为“人上人”吗?

做梦都想“指点江山”

我坚信,情愿打一辈子工,不愿当老板的人不能说没有,但凤毛麟角。常言说,人往高处走,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般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梦想,都有指挥别人、领导下属的欲望,不是吗?在我们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今天,再加上未来未知数量的失业大军,就业将十分困难。试想,谁愿意一辈子在失业、找工作,再失业、再找工作中度过一生?不能保证一生有一份永远属于自己的稳定工作,起码应有单独闯一方天地的勇气,因为即便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难道你不用看老板的脸色外加十二分的小心翼翼?难道你不羡慕老板签单时的潇洒,开着私家车的风光?所以,我认为情愿打一辈子工,不愿当老板的心理纯粹是酸葡萄心理、阿Q精神,一个人对着镜子说话——自己安慰自己。

当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能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人只是少数。不同的文化程度、性格、能力和机遇,只能使少数人的老板梦变成现实。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降低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对未来的追求;相反,我们应争取实现自己的老板梦想。机遇只留给有准备、有信心之人。

无论如何,我有老板梦。

点评:不当老板,是阿Q精神?是一个人对着镜子说话?这怕会引起很多人忿忿不平吧?(葛中秋)

如何经营好一家服装店

前期:\x0d\  1、首先你要找个合适的店面,和房东签合同,并装修\x0d\  2、然后你拿着合同、店面的房产证(这个要房东提供)、你的身份证,去当地工商所注册营业执照,按个体户的性质办,名称和法人都填你的名字,注册资金写个1万,经营范围:服装。整个下来费用在100元左右。\x0d\  3、营业执照3天左右基本能拿了,接下来你就拿着营业执照去税务局办税务登记证,基本现场就可以拿,费用也在100以内。\x0d\  4、办手续的同时,你可以去周边的批发市场进货了,进货前你一定要对自己的店面有一个定位,卖男装还是女装,具体哪个年龄段穿的,衣服的价位在多少左右,这些确定后你在去进货,刚开始不要急着下单拿货,一定要多看多问多听,前期可以少进些,等经验慢慢积累后,再逐渐增加进货的款式和数量。\x0d\  5、货都进好后,如果店面装修好了,那就是陈列了,这个也很关键,因此你在进货的同时也一定要留意下,别人衣服是怎么出样的,或者参考别的店铺。\x0d\  6、然后是定价,因为你是新店,建议打的价格利润控制在30%左右。\x0d\  7、最后就是销售了,如果你是新手,建议招个熟练的营业员。\x0d\\x0d\  后期:\x0d\  1、账目管理\x0d\  简单说就是进销存账目,进:每次进货的金额都记下来; 销:每天卖的营业额;存:每月底盘一次货,算出金额;这样你就可以计算自己的利润了,总的营业额-累计进货-实际库存=毛利,然后减去店里的水电、税收、房租及其他开支就是你的净利润了。2、人员管理\x0d\  如果你店里的营业员只有1-2个,那你自己可以完全管理过来,平时要学会安排员工去做事,比如剪剪线头、整整衣服等等,一定要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自己一定要亲自动手去做事,可以给员工起个榜样的作用。\x0d\  3、货品管理\x0d\  那就是要给店里的衣服分类,你可以把店里主要的货做明细帐涉及型号、颜色、尺码,这样方便配货和进货。平时多打理打理衣服,怎么陈列更加好,不好卖的款式及时去调货,衣服有问题要及时去更换。\x0d\  4、营销\x0d\  可以利用适当的促销手段,来吸引更多的顾客,比如打折、买一送一、全场满就送等等

目前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吗?

现在的学生大半都会选择这个专业,可能是偏爱吧。但同时也忽略了一个问题,人家只要精英,这就导致了百分之九十的金融系学生无法就业,而且有经验者优先,应届生没经验多数都不爱用的。金融学一直稳居在学生报考专业的前五名,这是和其就业行业的高收入是分不开的。海文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对金融学的就业方向进行了盘点,归结出了八大就业方向,并对此进行了深度解析。希望能给报考金融学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金融业监督管理机构。

进入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做金融官员,对于金融研究生而言应是首选。首先,中国金融学是立足于宏观经济学,基于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专业应用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较到位;其次,在行业管理部门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实践机构至少能给个中层以上的职位。其局限在于:要进入这几个行业主管部门难度较大,可能还需要背景依托,本科生想进较难,除非本人确实非常优秀。